当前位置: 热点 > >正文

读《通鉴》记105:袁绍差了曹操几条街?

来源:观察网    时间:2023-05-05 12:49:15
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迕之,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而恚,内忌将发,吾不望生。”——《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汉纪五十五》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袁绍除了“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还有些什么别的缺点。历来公认,袁绍手下谋士,以田丰、沮授能力最为出众。但袁绍是如何对待这两人的呢?沮授本来自领一军,但因为在官渡之战前后一直反对袁绍行事,因此被袁绍剥夺了兵权,从此言不听计不从。而田丰则因为战前对领导态度不够礼貌,被袁绍关在大后方,压根就没能随军出征。后来果然如田丰所料,袁绍败了。于是有人便向田丰道贺,说这下袁绍吃了亏,应该重视你的话了。没想到田丰却很悲伤,说:我可能命不久矣了!如果主公胜了,一开心说不定还能把我给放了;如今一旦战败,肯定不愿意面对我,我的死期到了。在说这段话的时候,田丰总结了袁绍的另一个缺点:貌宽而内忌。而田丰也确实说对了,袁绍回到河北以后,果然杀了田丰。——————《资治通鉴》行文至此,司马光引用了《后汉书》作者范晔的话来对袁绍的性格做总结:
绍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句话。“绍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这说的是袁绍的优点,说他为人宽厚文雅,气度不凡,不喜形于色。领导干部当到一定的程度,这是必要素质否则就是“轻佻无威仪”了。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就是这个道理。但接下来,“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说的是袁绍刚愎自用,不能采纳旁人意见,这就是大缺点了。

袁绍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在“自高”这两个字里:做人一旦自命清高,就会看不起别人,进一步的,必然就是刚愎自用,不听人言。

这与袁绍的出身及经历有重要关系。袁绍出身士族,祖上四世三公。这种高门大阀培养出来的世家子弟,一定是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你从表面上看,挑不出他们任何的毛病。你若是跟他们过面子上的事,一定能让你心旷神怡,如沐春风。但是,你跟他的交往只要再深入一层,你马上就能发现他的问题:看不起人。

这种看不起不会被直接表现出来,但你总能明白无误地感觉到他的居高临下。那种刻在骨子里的优越感,由内而外源源不断的散发出来。


(资料图)

当然,我们也不是第一次领略到老袁家看不起人的光荣传统了:袁术不就看不起袁绍么。凭什么看不起呢?就凭袁术是嫡子。

当你面对一个自己看不起的人,自然不管他说什么,对你而言都是耳旁风。而万一他要是说对了,你就会恼羞成怒了。

田丰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认为袁绍“貌宽而内忌”,也就是说他看起来从谏如流,但实际上心胸却十分狭隘。看到袁绍这个缺点的,还不止田丰一个,田丰的对头——逄(páng)纪也看到了,而且利用了袁绍的这个缺点。

当时,袁绍和逄纪说:“我不听田丰的话,以至于失败,心中有愧啊!”逄纪回答道:“田丰听说将军失利,拍手大笑,庆幸他的预言实现了!”袁绍于是对僚属说:“我没有用田丰的计策,果然被他取笑。”然后便下令杀了田丰。

——————

袁绍的这种“矜愎自高”,其实并不是多罕见的缺点。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领导们,是不是都有点不大看得起下属——请注意,不是不大看得起人,是不大看得起下属。

这可以说是很多领导干部的通病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全面。也正因为如此,反过来,对于下属的意见和建议,他们总是不自觉的认为见识短浅,思维局限。职场之上,总有人喜欢讲这样一句口头禅:“领导水平比我高”。这句话看起来谦逊无比,但你若仔细考究说话者的心态,就会很容易地触摸到这句话背后默认的潜台词:“比我职级更低的下属,水平是没我高的。”为什么我们常说人身居高位久了,容易迷失自我?不是因为他见识变浅了,而是因为随着职级的升高,他看待别人的俯视角度会越来越陡,会越来越觉得别人的建言水平低劣,拍马也赶不上自己,于是慢慢的,就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了。这种不愿意发展到最后,会连“先仔细考虑,再认为他错”的过程都省略,直接变成一种下意识的排斥。顺着这个逻辑推演下来,我们就会发现:“矜愎自高”以后,必然是“短于从善”。当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别人的话又怎么还能再听得进去呢?

这时候,你就知道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从善如流”是一项多么可贵的品质了:谁都知道兼听则明,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人?

——————

两相对比之下,我们也就能够看得出曹操的高明之处了。曹操不仅自己个人能力相当出众,而且善于纳谏。翻阅史料,这类的事例简直多到不胜枚举。不仅麾下众多谋士给出的建议会采纳,甚至其他人——如投诚的许攸,孙权手下的张紘等,只要他们说的有理,曹操也言听计从。这有多难?既要克服自己身居高位的自满,又要对现实有充分的掌握;既能对提议者的立场有清晰的理解,又能在诸多意见之间做出准确的权衡。表面看,不过是一个纳谏与否的问题。但实际上,它考究的却是上级的决策能力如何。而袁绍,在这个问题上属于第一轮就被淘汰了的那种。他的自以为是,过早的蒙蔽了他的双眼。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做下如此结论了:不是说“如果袁绍听从了田丰的建议,就不会败于官渡”,而是“袁绍基于自己的出身和见识,根本就不可能听从田丰的建议”。结局早已注定,只不过,需要一个过程去实现罢了。——————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身居上位者养成看不起下属的毛病,究竟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在下的倾向是:主要是被动的。主动之处当然有:身居上位者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因为工作出众,能力出色而被提拔的。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别人都不如我,所以我才能 I can I up”。

但是,在上位以后,他会面临新的情况:那就是收到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建议和意见。与我们在文中看到的不同,正常情况下,这些小建议大部分都是不成熟的。而如果一个决策者一天到晚都在这种无聊的事里打转,那么他基本上什么都不用干了。

打个比方,假如你是床破总统,每天一上网,总能看到各种“XX必有一战”的讨论和建议,你真的会一条条地认真分析过去,仔细作出判断吗?不会的,这种叫嚣,万里挑一都只能挑出垃圾。到了最后,时间一长,你只会是对所有的网络建议都一概不听。

现实中,虽不至于如此夸张,但也类似。当你总能听到各种建议,而它们大多数又都不靠谱的时候,慢慢的,你也就会不听了,这样省时省事又省力。而这也就是袁绍的逻辑:纳谏的逻辑,领导的逻辑,失败的逻辑。

再对比曹操,你就会发现:两人真的不是一个量级上的选手。

善于纳谏到底有多难?有效建议和垃圾信息之间差别有多大?

除了正文说过的曹操,我们可以再来设想一个场景:你所在的企业虽然不是太大,但也不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始终起伏不定;不过还好,公司还没有倒闭。当然,这有赖于董事长的英明指导:公司创立二十多年来,几经风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才在同类企业都纷纷倒闭之时,还能坚持到如今,颇不容易。可是最近,公司发生了很大的震动:董事长五十多岁的人了,在市场上打拼了半辈子,如今却竟然和新来的那个二十多岁的小技术专员混得十分烂熟,在关系到公司发展战略这样的大事上,居然是言听计从。你会有什么想法?正常人的想法,当然是会觉得董事长脑子被驴踢了。就算这小伙子是强关系户,又或者他忽悠手段高超,你这样放任他插手公司经营,肯定是要出乱子的呀!而且不光是你,公司的其他创始股东也都是这么认为的。看着别的副总纷纷对老板进行规劝,你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想法,由此确立了自己之于小技术员、甚至是之于董事长的智力优势,一条鄙视链就此形成。这个逻辑链条,看上去没什么问题吧?好,那我们把场景来具化一下: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姓刘,名备,字玄德。这个小技术员则复姓诸葛,单名一个亮字,字孔明。

你看,又被打脸了吧。

- Review -郭嘉为什么看不上袁绍官渡之战:那不可原谅的必然失败吕布之惑:听人劝,到底能不能吃饱饭?
文字内容原创全目内容已归档入微信公号“喻以流年”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谢绝未经授权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X 关闭

精心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北极建筑工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2022016517号-19   联系邮箱:514 676 113@qq.com